化瘀不补血,越化越瘀堵,是散结的大忌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36 点击次数:104
图片
为什么说化瘀一定要补血呢?
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,年纪大的人越容易出现血管堵的问题,还有那些不爱动气血不足的人,更容易血瘀。
年轻人气血充足,血液就像奔腾的江河,流动得又快又有力,就算有些杂质,也能被冲刷带走,自然不容易瘀堵。可随着年龄增长,气血慢慢变虚,血液流动得越来越慢,就像快要干涸的小溪,杂质很容易沉积下来,时间一长,血管堵塞的问题就找上门了。
有人说,瘀堵了那就活血化瘀啊,丹参、三七这些不都是常用的吗?
但是对于气血本就虚弱的人来说,一味地活血化瘀,反而可能越化越堵。
这就好比家里的水管堵了,你一个劲地用高压水枪冲,刚开始可能有点用,但时间长了,水管本身的压力不够,水流越来越弱,杂质还是会堆积。活血化瘀的药就像这高压水枪,能暂时让血液流动加快,冲开一些瘀阻,但这个过程中,也会耗散本就不足的气血。气血越虚,血液流动越无力,瘀堵只会来得更快、更严重。
图片
说到瘀堵,就不得不提 “散结”。
现在很多人查出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肺结节,第一反应就是找软坚散结的药。
可是这些结节本质上也是瘀堵的一种 —— 气血在局部瘀滞久了,就像河道里的泥沙越堆越高,最后形成了看得见的 “小土堆”。
什么人容易长结节?气血不足的人。
因为气血足的时候,身体里的 “河道” 通畅,就算有少量瘀滞,也能被气血冲散。而气血衰,流动的 “动力” 不足的人,瘀滞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,最终形成结节。
这时候如果只想着用海藻、昆布这类软坚散结的药 “强攻”,就像用铁锹去挖河道里的淤泥,看似挖掉了一部分,可水流的力量没跟上,新的淤泥很快又会堆积起来。
甚至这些散结药多偏寒凉,长期用还会伤脾胃,而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,等于从根本上断了气血的补给,结节只会越化越多。
图片
清代名医王清任,被称为 “化瘀第一人”,他当时是为了治偏瘫的,偏瘫的人一半的身子都是堵着的,更应该要活血化瘀才对,但是效果不明显,反而越补越通。
他就创立了补阳还五汤,就是专门针对气虚血瘀导致的问题。这个方子特别有意思,里面黄芪的用量最大,是当之无愧的君药,而其他活血化瘀的药只用几克,起到辅助作用就够了。
图片
为啥要这么配?因为气血不足才是根本,血瘀只是表面现象。
就像一条河,如果水量充足、水流湍急,泥沙怎么可能沉积下来,又怎么会堵塞呢?所以用大量的黄芪来补足气血,让血液有足够的动力流动,再配上少量活血药,轻轻一推,瘀堵自然就散开了。
这个思路用到散结上同样适用。所以遇到结节患者,我总会先看他的气血状态:是不是容易累?手脚是不是偏凉?舌头是不是淡胖有齿痕?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信号。这时候与其急着用散结药,不如先把气血补起来。就像给河道蓄水,水位够了,水流急了,那些小土堆自然会被冲垮。
其实不止结节,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和气虚血瘀有关。比如中风,或者是总觉得手脚发麻、没力气,这很可能就是气血不足,血液流不到末梢导致的。还有些人结节囊肿反复不消,也是因为气血无力推动瘀滞排出。
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系统,瘀堵和结节看似是局部的问题,根源却在气血。只盯着瘀堵去化、盯着结节去散,不懂得补气血,就像只清理河道里的泥沙,却不往河里注水,终究是治标不治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